第二站“花开祝庄· 蜜桃飘香”——2023年度常州大学中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周

海外教育学院 倪妮 文/摄 储志新/审核 发布时间:2023-07-17浏览次数:78

为探寻乡村农业创新发展,共享乡村绿色发展。711日上午,融通中外·青春建功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继续往常州市东南角出发,探寻自动化、可持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。

中外大学生们首先来到了祝庄园艺有限公司,曾经的这里是一家大型的坯布染整工厂,排污成本高,利润没有保障,对村里的环境也不好。公司副总经理周军告诉同学们:“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指导下,我们积极寻求转变。祝庄村地处太湖和滆湖的中轴,南邻运河,水资源丰富,交通便利。我们利用这一优势,充分认识绿水青山的价值,坚持乡村发展的绿色导向,推动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变现,提升农业发产业发展,所以我们就在这儿把200亩厂房改成了8个智能温室。在前黄镇政府的支持下,我们在2018年远赴德国引进拜耳阳光板智能温室1个、双层充气薄膜智能温室1个,还引进了荷兰PRIVE公司的全自动智能温室室内生产环境调控装置,可自动化调控温室内温、光、肥、水、气等花卉生态环境因子,确保四季恒温,花卉正常生长。”

来自孟加拉国的莫迪同学看到后非常震撼:“孟加拉国是农业大国,可是我们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,在祝庄园艺我看到了农业智能化的实现,只需3名工人就能完成15万盆花苗的管护,我真希望我可以把这些技术带回孟加拉国。”

下午,中外大学生们继续向太湖之滨迸发,来到常州市民俗特色村—城西回民村。曾经的回民村是雪堰镇的贫困村,自党的十九大以来,该村积极转变思路,利用其东邻无锡、南连太湖、气候宜人的地理优势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全村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大力发展特色农业、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,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、致富、奔小康三级跳,奏响农文旅致富春光曲

在城西回民村主任王静的带领下,中外大学生们首先来到了城西民族村史馆,翻开《武进县志》,回民迁居城西的历史,可以追溯至700多年前。700多年来 ,城西回民一直生活在汉民族群体中,所以村里回民通用汉语,也有少数人学习阿拉伯文。如今,回民们不少生活习惯都已经与当地村民一致,并且与汉族通婚。不过,他们依然遵守着祖辈流传下来的不食猪肉的习惯,以及土葬等丧葬习俗。紧接着,中外大学生们来到了村里的江南庭院——顾家老宅,已有103年的历史。如今的老宅已经成了村里的党建课堂和图书馆,供村民使用。走在回民村里,村落的建筑无一不富有回族风情,而顾家老宅却又将汉族文化融入其中,形象地展现出民族之间相互包容、美好团结的景象。

行走在回民村里,中外大学生们发现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前整理棉纸,原来这月正是回民村的农忙季节。自2018年“贫困村”摘帽以来,回民村坚持农业创新、文旅创新,形成多元业态百花齐放,其中雪堰水蜜桃就是远近闻名的明星产品。水果种植业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大收入途径。在村民的指引下,中外大学生发扬劳动实践精神,分组协作,2人帮助桃农整理棉纸,9人下桃园摘桃,在实践中树立为“三农”服务的意识。

特色农业的发展,也带动了村子里文旅的发展,依托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的辐射效应,城西回民村加强与周边太滆、雅浦、南山等美丽乡村示范点的互动,借力雪堰桃花节、太湖湾淘春季、清真美食节、采摘节等大型活动,充分挖掘当地人文、地域、生态等特色优质资源,书写生态文旅、农旅的新篇章。

结束了一天的行程,来自加蓬的阿达西媞与家人分享道:“只有付出劳动,才能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,我在中国的农村看到了辛勤劳动的人们,生活就如水蜜桃般甜美。”